News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國家節水行動,節水成為國家意志和全民行動。2018年我國紀念“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活動宣傳主題為“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建設節水型社會”。實施國家節水行動,亟須樹立全民節水意識,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機制,引導各行各業采取切實措施行動起來,共同為實現水資源安全可持續利用、建設人水和諧美麗中國作出新貢獻。
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我國北方河流總體上呈現徑流減少的趨勢。 經過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多年努力,盡管我國節水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用水效率與世界國家相比仍有明顯差距。 隨著經濟社會用水量不斷增長,在許多地區,一方面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瓶頸,影響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一些地區水資源過度開發,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已超出了其承載能力。 因此,加快推進國家節水行動,切實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加快推進水資源利用方式根本性轉變,加強全過程嚴格管理,構建全覆蓋節水格局,強化全方位政策支持,培育全鏈條服務體系,凝聚全社會節水合力,全面建設節水型國家,是非常必要和十分及時的。
針對變化環境下我國水資源所面臨的新問題和挑戰,對推進國家節水行動提出幾點建議
水資源是氣候變化影響直接顯著的自然系統之一。 要考慮未來不同變化情景下,我國主要江河徑流的可能變化 在中等及以上排放情景下,全國的水資源量可能進一步減少,在分析水資源承載能力及用水總量控制目標時,要考慮未來水資源的變化,特別是多情景均呈減少的地區和時段。 要考慮氣候變化對需水過程及需水量的影響 除了上述由于溫度及降水等變化影響到流域水循環和流域水資源之外,還直接影響到需水和耗水過程。
國家節水行動是全社會的行動,是各行各業的行動,不是水利行業一家的行動。因此要突破行業界限,推動各行各業的節水行動。 建立國家節水行動嚴格的管理體系 要依據水資源條件,確定區域產業發展與布局。 在生態脆弱地區、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超采地區,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嚴控新建或擴建高耗水、高污染項目。加強工業節水技術改造和工藝創新,提高工業用水效率。將用水效率作為產業布局與結構調整的重要依據,加快建設節水型企業,在缺水地區嚴格限制高耗水行業增長。更新和實施國家關于工業用水技術、工藝、產品和設備的鼓勵和淘汰目錄。到2020年實現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1%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48m3以下的要求。 實施城鎮節水降損行動,推行城市供水管網漏損改造。完善供水管網檢漏制度,加強公共供水系統運行的監督管理。推動高耗水行業節水,對落后產能和節水工藝逐步退出。推進餐飲、賓館、娛樂等行業實施節水技術改造,在安全合理的前提下,積極采用中水和循環用水技術、設備。 建立國家節水行動的技術體系 水資源的集約利用需要的科學技術支撐。 盡快完成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工程建設,目前一期項目已實現了對全國75%以上河道外頒證取水許可水量的在線監測、80%以上國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的水質常規監測。應加快二期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水資源監測體系、完善水資源監控管理運行環境建設、完善應用系統開發和重要流域水資源監控體系建設。 建立流域、區域、城市、農村相結合的綜合調度服務體系,提升節水工作化、社會化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建立科學的用水效率和節水效益評價體系,開展節水診斷、用水效率評估,嚴格用水定額管理,建立與產業發展政策相適應的節水效益評價體系,開展節水效益綜合評價。 加強相關科學技術研究,提升農田水肥利用,開發節水技術和設備,推進非常規水源利用等。 建立國家節水行動保障體系與創新機制 從理順國家節水行動基礎保障支撐、強化過程管控和落實行動目標出發,構建國家節水行動保障體系與創新機制。 深化水價和水資源稅費改革。探索水價與水資源開發利用成本、水資源稀缺程度和水資源供需的相互關系,推行分類水價、分檔水價,完善水價制度與水資源稅制度。 強化節水監督與考評。從落實節水行動責任制、完善目標考核辦法、強化監督管理等方面,逐步完善水資源資產核算制度,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考核制度,健全領導干部節水工作考核等制度。 加強節水宣傳與教育力度。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普及節水知識,強化全社會水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加強節水教育培訓,推進節水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等節水載體建設。 健全公眾參與社會監督。建立公開透明的參與機制,對涉及群眾用水直接利益的規劃和建設項目,采取多種方式充分聽取公眾意見,強化社會輿論監督。 建立節水和供水工程互補的水網體系 水資源短缺、洪澇災害頻發、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等新老水問題日益突出,有序推進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是補齊水利基礎設施短板的重要措施,更是保障國家水安全的重要基礎。 應繼續加快重大節水工程建設,并全面按照“節水優先”的原則,深入做好受水區需水量分析與節水措施落實,合理確定工程規模,做到“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 在抓好節水的同時,重視水源和供水工程的建設,推進重大農業節水工程、重大引調水工程、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新建大型灌區工程等建設,形成互濟互補的水資源配置格局。此外,應注重工程建設生態影響分析,完善生態蓄泄設施與生態基流保障措施,盡快發揮節水供水工程綜合效益,全面建設國家水網,提升水資源供給能力,保障國家供水安全、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